持续优化制度体系 为学科团队高质量发展赋能

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点击数:    加入时间:2023-10-23

优化学科团队建设是高校实现内涵提升、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,更是培养人才、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的重要举措,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、师资队伍建设、科技创新能力、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创新、国际交流合作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
为加强学科团队建设管理,加快推进学校一流学科建设,切实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整体办学实力,2020年,学校出台《半岛.体育(中国)官方网站学科团队建设管理办法》和《半岛.体育(中国)官方网站学科团队建设资金使用与管理办法》,搭建起学科团队建设的制度框架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新变化,原有的制度体系与学科团队建设发展的不适应性日益显现,出现了团队建设与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协同不足、学科交叉融合导向不明显、建设支持与团队个性化发展需求不匹配、团队建设资金使用成效不突出等新问题,阻碍了学校学科团队建设的良性发展和成果产出。

面对这种情况,学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,着手进行制度体系的迭代升级和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,找寻解决问题的“源头活水”。通过对问题的多次调研、梳理、总结,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特点和学校工作实际,于2022年制定《2022-2025聘期学科团队建设实施方案》,修订《半岛.体育(中国)官方网站学科团队建设资金使用与管理办法》;2023年制定《“学科高峰计划”年度支持项目实施方案》,通过制度途径不断完善创新支持方案、加强建设引导,从根本上破除体制性障碍、打通机制性梗阻,形成了一套科学严谨、支持创新的制度体系,为学科团队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。这套制度作为改革经验案例在全省推广,并获学校第二届“改革与制度创新奖”一等奖。

创新团队管理模式,实现学科、团队同向同行

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建设的核心,也是学校办学水平、学术水准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。而学科团队的建设以学科专业发展为基础的同时,也是学科建设的动力与关键所在,两者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。如果团队建设与学科发展不匹配,不仅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,更会影响学校的教学、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。

为切实解决团队建设与学院学科建设“两张皮”的问题,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划,经过多次走访调研,学校发展规划处从多个环节入手,创建院校分工协同的团队管理模式。学科团队建设实行校、院双重管理,将学科团队的管理权力进一步下放,赋予学院更多的用人权和管理权。在组建环节,由学院负责审核团队建设方向与学院学科建设方向一致性情况,以及团队前期基础和创建条件是否充分,并提出针对性组建方案。涉及跨学院组建的交叉学科团队由学院和学校共同审核,保障团队建设的科学性。建设过程中,学校向学院打包提供院级团队建设经费,由学院统筹支配,结合本院学科专业建设目标进行团队管理与考核。实施学科团队分级考核管理。在管理方面,院级团队由学院结合学科发展方向构建团队管理与支持方案,校级团队由学校根据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方向进行管理与支持;考核方面,院级团队由学院结合自身学科评估、学位点建设、专业建设等的成果需求提出考核标准和方案,校级团队由学校根据创新拔尖成果需求提出考核标准和方案。真正从制度层面为学院赋权“松绑”,充分发挥了各学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,促进了学院、学科、团队建设的一体推进。

推动深化交叉研究,明确学科发展路径

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。对于学校来说,学科交叉是高校加强科研工作的必由之路,而学科交叉团队是高校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载体,更是促进产、学、研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和组织形式,推动交叉学科团队建设对学校提高科研水平、增强学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为了使交叉学科团队实现“1+1>2”的效果,学校以“团队为依托、项目为抓手”,搭建稳定开展交叉研究的组织体系,有效解决学科交叉发展路径不清晰的问题。交叉团队组建坚持“特色鲜明、方向先进、结构合理、发展稳定”的原则,在鼓励教师参与团队建设的同时,要求报名参加校级学科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学科。团队组建后,由学校直接管理,并在团队管理、资源配置、考核等方面给予定向支持,有效打破了不同学科的成员隶属不同学院的“组织壁垒”,使交叉团队管理更加高效。在学科高峰计划科研平台建设和学术交流渠道建设中,鼓励不同学科团队联合申报项目。在学科团队建设过程中,所出现的设备需求、资金需求、人才进修需求,不仅可以以一个团队的名义申报,还可以多个团队联合申报,学校对联合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,在引导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交叉融合的同时,增加软硬件设施资源配置的有效性。2023年,合计提供专项支持包括设备支持4台、大型会议启动3次、外出访学教师4人,资金支撑共260万元。

灵活设置考核周期,建立交叉学科团队长周期考核机制。针对交叉学科团队创新难度大、建设周期长、成员需要知识结构优化的特点,学校改变过去原有的4年定期考核机制,以取得顶级成果为前提适度延长聘期考核周期,如拟取得创新拔尖成果可打破4年聘期考核周期,延长2年考核,给予交叉团队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。同时,与企业建立研发需求与团队研发能力快速对接机制,以产教融合项目为抓手促进不同团队打破“合作壁垒”,畅通学术交流渠道,促进学科交叉融合,全力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。

建立动态支持方案,多维度激发创新动能

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激发学科团队与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激励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,在教学科研、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刻苦钻研,保持团队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,推动学科团队健康持续发展,获取更丰硕的研究成果。学校以“学科高峰计划”为抓手,加强资源整合,形成建设合力,创新团队多维动态支持方案,从基础支持、创新拔尖支持、普遍性问题破解支持、个性化支持和团队建设支持五个维度入手,不断优化资金支持指标,制定具体支持办法,解决资源有限性与团队需求之间的矛盾,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多学科协调发展。

基础支持维度,适度缩减单个团队年度经费额度,实行年度经费无差别分配,建立团队建设基础支持体系。创新拔尖支持维度,学校启动“学科高峰计划”,通过聚焦优势特色学科建设,集中力量对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科研主体开展定向支持,并以年度支持项目申报-遴选模式,向科研平台、学术交流渠道、交叉研究能力这三项制约建设成效的重点环节提供定向支持。持续跟踪拔尖团队建设,针对其个性化需求,协调其他部门提供政策倾斜,并建立与成果挂钩的动态支持调整机制,对产出重要成果、超额完成任务的学科交叉团队给予增量绩效奖励并加大在科研资源、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投入力度,充分激发创新动能,推动高水平成果产出。

创设多元考核体系,提高成果产出质量

评价是指挥棒,检验学科团队建设成效要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作为保障。“当学科团队成员习惯于固定的考核评价制度时,会满足于完成指标而丧失创新精神,成果产出质量达不到预期水平。只有设置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考核评价方式,才能帮助学校快速筛选出有潜力的学科团队,解决资源投入后成果产出不突出的问题。”发展规划处处长宋怡林说。

学校过去的学科团队考核制度,往往都是重结果轻过程、重个人轻整体,追求显性指标和短期目标,这不利于学科发展与人才成长。在这种考核评价制度下,学科团队为了完成设定的考核目标,往往喜欢“走捷径”,追求利益的最大化,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完成自身的科研、教学任务,而很少从学科发展的全局出发,这使得产出的成果良莠不齐。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,学校以“建设必问效、资源必求果”为原则,创新团队建设考核体系,在解决资源投入与成果产出之间的不平衡问题的同时,提升团队成员凝聚力,激发创新创造活力,提高成果产出质量。学校强化标志性成果建设引导,构建聘期单项顶尖/多项拔尖考核机制,团队产出单项顶尖成果则团队全体考核合格,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分别产出多项拔尖成果则团队考核亦合格。完善负责人和成员考核双达标制,允许任一成员超额成果用于其他成员考核,提升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感,促进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和凝聚力,激励所有成员更好地为共同的目标奋斗。完善分类评价制度,结合学校成果分级分类办法,采用分类评价方法,尊重不同学科发展的规律,重新设计团队聘期考核成果标准,增加教学成果、科研成果转化等内涵。同时,高峰计划结项成果与聘期考核成果不兼容,进一步强调资源投入必有成果产出,提升资源利用绩效。

目前,学校共组建了17个校级交叉学科团队、37个院级学科团队,明确了高于教师个体标准的聘期考核目标,有组织开展新一聘期团队建设和成果积累。2022年以来,各团队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、教学成果奖共35项,获评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,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,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,单个团队成果转化累计最高已达1200万。截至2023年,已有“工程学”“化学”“材料科学”三个学科进入ESI前1%;“化学工程与技术”学科连续4年在省双一流考核中获评优秀。记者:王卓 供稿单位:宣传部

编辑:吕轶卓